桂林摄影
 
三天桂林摄影常规线路
四天漓江阳朔精华摄影线路
四天桂林漓江阳朔龙脊摄影
五天桂林摄影旅游精华线路
三天桂林资源八角寨摄影团
三天桂林天湖摄影创作团
桂林传统戏剧文化
  
桂林传统戏剧文化
   
桂林地方戏曲--桂剧  
    地方戏曲。形成于明,发展于清,极盛于今,是广西最早形成和流传桂北地区的剧种,有300多年历史。清末唐景崧撰写的《看棋亭杂剧》40出,成为桂剧第一批剧目。本世纪三四十年代,因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、改编、新编桂剧《梁红玉》、《打金枝》、《断桥》等,而成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。剧目达千余出。桂剧唱、做、念、舞俱重,尤以唱工细腻,做工传神见长。声腔音乐以南路(二黄)、北路(西皮)为主,均有各种板式和背弓(反调),有鼓、云板、大小锣、大小钹、胡琴、月琴、三弦等乐器伴奏。角色有生、末、旦、丑等15行。历代名演员辈出,深受桂北地区民众喜爱。《瑶妃传奇》等优秀剧目,获文化部"文华奖"。
   
桂林地方戏曲--广西文场  
    又叫文唱、文玩子、杂调等,通称广西文场。源自江南一带说唱艺术,长期与桂北民歌、小调和方言紧密结合,演变成为一种清唱类型的地方曲艺演唱形式。文场演唱形式多样,有数人坐唱,一人一角;有一人立唱,身兼多角;还有做唱结合的表演唱;也有化妆、穿戏服的文场戏。文场音乐由四大调和数个小调构成声腔系统。剧目有《西厢记》、《琵琶记》等300余种。由于演唱方便,语言质朴,深受桂北地区民众喜爱。
   
广西代表剧种--彩调剧  
    俗称调子、彩灯、花鼓、花调、采茶等,是由农村歌舞、说唱衍化而成的"对子调"。形成于明末清初,为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。彩调最初为"双簧蛋"形式,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,而"对子调"则由男女同台表演。多从神话传说、章回小说、市井轶闻中取材,积累剧目500出。彩调音乐分唱腔、伴奏曲牌、锣鼓牌3类,唱腔约300种,伴奏曲牌有40种,鼓锣牌有近20首。彩调《刘三姐》最具代表性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
   
广西代表性曲--零零落  
    广西代表性曲艺之一,由莲花落衍变形成。原为女盲人沿街卖唱的一种演唱形式,由一人领唱,另一人帮腔,加衬字"零零落"得名。曲调旋律较为简单,无伴奏乐器,仅用两块竹制小板,按节奏重复击板演唱,唱腔有"七字零零落"、"十字零零落"、"十指尖阴阳花"、"牡丹一枝花","苦零零"、"绣香袋"、"点兵歌"7个。现曲调加进引子、过门,并有两人或多人演唱。传统段子有《矮大娘洗澡》、《邋遢姑娘》等,现代生活题材的段子有《英雄儿女》、《新风赞》等。
   
桂林民间说唱艺术--桂林渔鼓  
    用桂林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。演唱时左手抱渔鼓,右手执板,按节奏边唱边敲,这种演唱形式源于道情。曲调为4句一组的单曲体,徵调式。唱时4句一转,反复多次,直至结束。唱词要求生动形象和口语化,基本为7字句,逢双押韵,一韵到底。叙述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,可演唱短、中、长篇。演唱者原为1人多角,现发展为2人或多人说唱和表演。中长篇多为《水浒传》、《天宝图》、《万花楼》等传统剧目。现今渔鼓,多反映现实题材,曲目短小精悍,抓住一个生活侧面进行深入反映,如《雷锋参军》、《五分钱》等。其曲调有南路、北路之分,北路高亢、明朗,南路柔和、深沉。
   
古代祭祀舞蹈--傩艺  
    又名跳神,源于古代的傩祭,从中原传入,到北宋时已形成群众性的民间艺术。傩艺活动,一般举行3天3夜,由1~3人着彩衣、戴面具表演。单人舞有《开山》、《盘古》、《耕种郎》等,双人舞有《山魈》、《门神》等,三人舞有《游江》等。舞蹈动作源于生活,模拟动作多,格调古朴。舞步从表现简单的情节发展为傩戏,如《孟姜女》。艺人称剧本为"神书",唱腔、曲牌为"神歌"。伴奏乐器有笛子、腰鼓、大鼓、拍板。道具有斧头、大刀等。服装为龙袍、花袍、剑裙、女裙等。傩艺多在酬神、还愿或祭祀活动时演出,亦作娱乐性演出,因贴近生活,深受群众喜爱。
   
桂北民歌  
    桂北地区在长期生产、生活中形成的歌谣。与劳动相关的有笛篙歌、山歌,与民俗相关的有龙船歌、贺郎歌、婚礼歌、哭嫁歌等,与娱神祭祀相关的有跳神歌,与宗教相关的有回民歌曲。最具特色最普及的是山歌和龙船歌。山歌曲调简单、朴实,节奏自由,在农村广为流传。龙船歌热情奔放,节奏感强,流行于江河沿岸,有套曲8首或13首,即集人歌、出船歌、游船歌、扒船歌、连船歌、赢船歌、湾船歌、扯船歌等。唱词多与悼念屈原、颂扬龙王有关,表达民众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。
   
Guilin Tour China Tour Guilin Tou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