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 桥
桂林古建筑之一,坐落在七星公园的入口处的小东江上,原为宋代建筑,名加熙桥,设计幽雅,造型精致,颇具古代建筑特色。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重建,改称今名。1965年又重建,桥11孔,其中水桥4孔,旱桥7孔,全长120余米,宽7米,用青石砌成。桥上置白玉栏杆,桥顶盖泛青的琉璃瓦。桥似长亭,可避风雨。石桥的拱脚特薄,孔与孔间,衔接适宜,显得十分雅秀。清波反照,桥孔圆如皓月.半浮水上,半沉水下, 天移云影,浮动水中,蔚为壮观。桥东有一巨石,名芙蓉石,上有老树古藤,干矮荫浓,枝叶遮盖全石,有如巨人撑大伞。为当地带头花、穿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妇女的集散地。
曲水流觞
位于安放于桂林步行街南入口处。
“曲水流觞”又名“九曲流觞”,是古时上已节(魏晋时期以三月三代替)所玩的一种游戏。觞,是古代一种盛酒器,通常为木制或陶制,木制的可浮于水。而陶制的杯,两侧有耳,也称“羽觞”,但由于其重于木杯,玩时须放在荷叶上,才能浮水而行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,人们坐在“曲水流觞”的石刻旁,利用水流上下游间的落差,在上游放置酒杯,任其顺流而下,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,谁即取来饮之,彼此相与为乐,举觞相庆。 据史书记载,这一习俗渊源于周代周公的“曲水之宴”。从两汉至唐宋时代,此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十分流行。《兰亭集序》中就记载有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,王羲之在会稽(今浙江绍兴)兰亭举行“曲水流觞”游戏,并增加吟诗内容的活动。从此,“曲水流觞”习俗变得更有情趣,逐渐流传到民间,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。一直到清代,这一习俗才逐渐消亡。 1999年11月17日,施工队伍在修建桂林正阳路步行街时,从2米深的地下,发掘出一座石刻和一段古墙基,还出土了清至宋代的一些陶瓷碎片、砖瓦残件以及几枚锈蚀严重的古钱币,经文物工作者考证,石刻为“曲水流觞”,墙基是“曲水流觞”石刻的“流杯亭”残基,两者均为宋代遗物,距今约有1000年的历史。为提高正阳路步行街的文化品位,桂林市政府将此文物修复后安放于步行街南入口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