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象鼻山石刻
|
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现存石刻64件, 其中宋23件, 元代1件, 明代12件, 清代14件, 民国2件。无年代及姓氏署款12件。有题诗、填词、题榜、铭文、传记、营缮纪事、跋刻名人作品等。
水月洞石壁上两幅巨大的摩崖, 是宋乾道二年(1166)张孝祥的《朝阳亭记》和《朝阳亭诗》。《记》文大意是, 张孝祥与好友张维, 朱元顺来游, 张维酷爱此处山水, 留连忘返, 僧人了元明白他的心意, 便在岩前建亭。亭竣工后, 再次来游, 张维要张孝祥给亭起名, 张孝祥想起他们在建康(今南京)共事时也曾建过亭, 取名“朝阳”, 以示张维“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”。于是仍旧用“朝阳”二字给新亭起名, 并且把水月洞也改名朝阳洞。他认为这是件有纪念意义的事, 便把他在建康时写的《朝阳亭》诗, 和后来在桂林写的步原韵两首, 一起刻在在《朝阳亭记》旁边。乾道九年(1173), 范成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, 认为水月洞之名自古流传, 十分恰当, 而朝阳洞之名隐山又早有了, 不宜重复, 应恢复水月洞名称, 便特地刻《复水月洞铭》于石壁, 并在序言中写道: “百世之后尚无改也”。
水月洞内还有宋代张维、张自明、曾宏正等人的诗词, 都属佳作。宋秋元三年(1197), 杜思恭刻《陆游诗札》, 为后人留下了陆游的珍贵手迹。绍定四年(1231)张茂良的《赵公德政碑》, 是研究赵崇模这位 历史人物的珍贵资料。张釜《范藻等五人水月洞题名》、陈畴《水月洞题记》、卓樗《赵繇夫等二十一人水月洞题名》, 均为较好的书法作品。 |
叠彩山石刻 |
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其范围包括市区内的叠彩山、于越山、四望山和仙鹤、明月两峰。有201件:唐代5件,宋代11件,明代60件,清代95件,民国5件。无年代可考及佚名的25件。内容分别为记事、题诗、题名、题榜、题字、绘画等。风洞是最集中的石刻点之一。唐代会昌四年(844)元晦的《叠彩山记》和《四望山记》,记载了叠彩山名称的由来,开发经过及当年的建筑设施,是研究桂林地方史,旅游发展史的重要资料。明代嘉靖二十六年(1547)周 的《无冤洞记》,将曾受冤而死的晋代将领高宝,隋代总管虞庆则、唐代桂州押衙乐生3人的冤状刻于石,使这些历史冤案昭白于世。天启四年(1624)何士晋的《贵州纪事碑》,反映了他率兵平定天启二年(1622)贵州少数民族起事的史实。
叠彩山石刻中题诗较多,而且多在“风洞”的“风”字上做文章。宋代绍熙五年(1194)朱颜 的《访叠彩岩》,有“百越薰风里”、“六合本同风”句,是较好的诗作。明代周进隆、傅伦、刘台、杨芳、王鸣鹤等,清代袁枚、张宝、沈 、严永华等都有题诗。其中著名的,是袁枚的《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》,开头便是“泱泱天大风”,意境高远开阔,“我身伛偻入,风迎更风送”,生动,形象。整首诗诙谐有趣。光绪十五年(1889)刻于迎风阁磴道旁严永华的《留题叠彩山》,是桂林两千余件石刻中唯一的女诗人的作品。
此外,还有唐代以来许多题榜、题字,楷、行、草、隶、篆各体俱全。郭司经书刻于清光绪八年(1882)的大“寿”字,构思巧妙,内含“壹百寿”三字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刘心原所书“风来”二篆字,有意横刻,大有迎风飘指势。仙鹤洞曾是元代庆真阁所在,是道教活动区,现存石刻是研究桂林道教兴衰史的宝贵资料。 |
南溪山石刻 |
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市区南溪山公园内。现存145件, 其中唐代3件, 宗代47件, 元代3件, 明代35件, 清代52件, 民国2件, 无年代可考的3件。除记事、题诗、题榜、题名, 还有铭文、歌诀、对联等。唐宝历二年(826)刻于南溪山北玄岩洞口的桂管观察使李渤《南溪诗·序》, 及其兄李涉《玄岩铭并序》, 都是李渤用隶体书写的, 诗、铭文、序、文词清丽, 有较高的文学价值。诗序记述李渤在南溪山开发二洞九室, 对山前小溪“发潜敞深”, 对周围环境, “ 危宅胜, 既翼之以亭榭, 又韵之以松竹”的经过。玄岩洞旁有一小洞, 内刻“夕室”(一作少室)二字, 亦为李渤所书。白龙洞内, 有李渤的《留别南溪》诗, 是宋绍兴二十年(1150)6月张仲宇等命人刊刻的。还有李时亮的《白龙洞题诗》、关尉宗的《苗子居等五人同游白龙洞记》, 吕愿忠的《白龙洞诗》。刻于玄岩的则有《朱颜胡长卿唱和诗》、翟子墅的《玄岩题名》, 黄应武的《玄岩词》等。 |
芦笛岩、大岩壁书 |
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芦笛岩、大岩,在市效甲山乡光明山。芦笛岩壁 书主要分布在“灵芝山”、“顶天柱”、“水晶宫”等洞内景点的岩壁上,共有78则,其中南朝·齐1则,唐5则,宋8则,元1则,明4则,民国2则,无年代可考的57则。最早一件署明“永明”年号,当是南朝·齐武帝时(483~493)游客留下的。其它壁书有题名、题诗、记事、题榜等,都是纪游性质的。其中唐代柳正则、僧怀信,宋代赵温叔、僧溥法,元代演陀道人,明代周禧、沈其梅等人的题名题记,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资料。还有许多和尚、道人的题名、题记。从中可窥见桂林古代宗教人士活动的情况。大岩在光明山东西,距芦笛岩约500米,洞口十分隐蔽。岩内共有壁书93则,最早为宋代元丰七年(1084)的题字。此后,明65则,清8则,民国1则,无年代可考的18则。两岩壁书,绝大部分出自老百姓的手笔,没有艺术加工,也不存褒贬,真实记载当时历史事件片段,对研究桂林地方史很有价值 |
桂海碑林 |
桂海碑林煌煌大观的摩崖石刻,以无比丰富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内涵,令人叹为观止, 有“北有西安碑林,南有桂海碑林”、“汉碑看山东,唐碑看西安,宋碑看桂林”的说法,桂海碑林2002年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, 由龙隐洞、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。此处“壁无完石”, 碑刻如林。共有石刻220余方, 内容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件、民族关系等。形式有诗词、曲赋、铭文、对联、图象等。书体楷、草、隶、篆俱全,为古代书法艺术之林。
桂林石刻始于东晋,兴于唐、盛于宋、低于元、繁荣于明清。从唐至清,石刻延绵不断,延续时间之长久,形制巨大。桂林碑林收集历代众多名人佳作,全国罕见。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数量和质量为国内首屈一指。
桂海碑林碑阁内收集的桂林其它山岩上千件重要的石刻拓本,均为稀世珍品。拓自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《靖江府城图》,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,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。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,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。还有唐代韩云卿的《平蛮颂》、《舜庙碑》,记载了唐王朝平定西原酋长潘长安的经过;宋代孔延之的《瘗宜贼首级记》、余靖的《大宋平蛮记碑》记述了宋王朝平定宜州欧希范的情况;南宋陈弥寿的《新建犒库记》、李曾伯的《抗元记功碑》,记载了元军进攻云南、广西、湖南,及宋军阻截的经过。清康 熙四年(1665)所刻阳线观音像, 线条精细, 面容丰满, 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, 额间有一只小眼睛, 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, 形象十分奇特。
桂海碑林内刻在龙隐岩上的《米芾程节赠答诗》,弥足珍贵。现存于龙隐洞的宋代蔡京《元祐党籍碑》,记录了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场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,司马光、文彦博、苏轼、秦观等309人株连其中,对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价值。龙隐岩中,还有宋代石曼卿《饯叶道卿题名》,刻有66个真书大字,颜筋柳骨,自然雄逸,沉着端重,气势不凡,宝为神物,是件极为难得的书法珍品。龙隐洞中,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写的《平蛮三将题名》,记录了其率部飞渡天险、一夜平息叛乱的史实。
桂海碑林中有很多是古代书法名家的妙品,篆隶行草,汇集于一堂。唐代颜真卿的“逍遥楼”榜书、郑书奇的《新开独秀山石室记》、宋代燕肃的七星岩篆书题名、米芾的还珠洞题名和陆游的《诗札》、柯梦的《迎享送神曲》,以及范成大、张孝祥、吕胜已、徐梦萃、梁安世、陈谠、陈孔硕等人题刻,无不墨笔精妙。除了精品、绝品,还有许多奇品,让人拍案叫绝。清朝王静山在龙隐岩刻了一个高70厘米、宽82厘米的佛字草书,上百年来引来无数游人的浓厚兴趣。远望,它如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太婆,双手擎香,虔诚地跪着烧香拜佛,笔画间可见香烟缭绕。近看,却是一个四笔挥就的“佛”字。这种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神似形似,真是绝妙。
.......... |
月牙山石刻 |
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市区七星公园内。有石刻24 件; 元代1件, 明代6件, 清代13件, 民国5件。多为纪游性题名、题诗, 题榜和营缮记事。最早的, 是元至顺元年(1330)《隐真岩建阁施舍题名》, 除记载捐款信士姓名, 还历述唐以来隐真岩道教的兴衰。是研究唐、宋、元时期桂林道教历史的珍贵资料。明正德十年(1515)陈彬开凿月牙山游览道, 直达龙隐洞, 现月牙岩内尚存陈彬、孟洋、徐淮、龙奇、周进隆、翁茂南、詹玺等人的唱和诗。周进隆的“天子万年”榜书和陈彬的《月牙山记》等, 均刻于此时。清醒石刻较多。较著名的, 有道光七年(1827)著名画家张宝的《登月牙山远眺诗》等。 |
中隐山石刻 |
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桂林西郊甲山乡。中隐山,宋代是风景游览点,山有上中下三洞,为佛子岩、吕公岩、张公洞。现存石刻16件:宋代15代,清代1件。有题诗、题名、题榜、记事等。最早为宋元丰二年(1079)《刘谊等四人佛子岩题名》。题诗的只有吕愿忠,他在同一天内作七绝、七律各一首,刻于中洞吕公岩,诗中说:“此处得名爰自我,要须题作吕公岩”。两诗状叙中隐山景况均较传神,不失为雅唱。绍兴二十九年(1159)张仲宇的《桂林盛事记》,历述宋以来王祖道等地方官对桂林的建设和此地人才辈出的盛况,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资料。乾道九年(1173)僧祖华的《修造福缘寺记》,反映历届地方政府对中隐山福缘寺的修缮情况。文中还说到僧祖华和道家唐法超共同“募缘十方,重建福殿”的事。一僧一道,合作建殿,这是宋王朝推行僧道并举政策的产物。此处,还有张维的《张公洞记》、《罗愚等十人中隐山题名》等。 |
铁封山石刻 |
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市区中山北路老北门口。现存摩崖石刻6件,唐代1件,宋代2件,民国1件,无年代无署名的2件。多为纪事,兼有图像、题榜。唐大历十二年(777)刻石的《平蛮颂》,篆额为大书法家李冰阳,撰文为古文学家韩云卿,书碑则是“精于八分楷书”的韩秀实,3人均为时人所推重,故这方《平蛮碑》碑文反映的是西原州(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境内)潘长安率集少数民族反抗朝廷,“伪称南安王”,唐将李昌 “持节招讨”,杀人3万有余。此事史书没有记载,这件石刻,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。 |
隐山石刻 |
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市区西山公园内。现有石刻85件,其中唐代8件,宋代31件,明代12件,清代27件,无年代可考的7件。最早为唐宝历元年(825)刻在北牖洞的《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》,是吴武陵“奉命操笔,倚岩叙题”的,故碑面未经加工。《游记》说隐山“山有四洞”,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。隐山自李渤开发后,形成六洞,即朝阳、夕阳、南华、白雀、嘉莲、北牖六洞。据明代张鸣风《桂胜》说:“各洞有隶书三字额,疑李渤所书”。北牖洞口,还有宋代理学家张 “招隐”二字题刻。石刻中内容较好的还有宋绍兴二十四年(1154)吕愿忠的“六洞”诗,开庆元年(1259)李曾伯的《游隐山诗》,时代嘉靖三十六年(1557)周于德的“六洞”诗,和清代曾燠、胡与玲、曾在埏等人的作品。清嘉秋二十四年(1819)刻于招隐洞口的《隐山铭》,是名重当世的学者、两广总督院元的作品。此文作于正月二十日——阮元56岁生日,他说:“近年所驻之地,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”,“是日避客于此山,贯行六洞,竟日始返”。身为总督,生日避客,亦属难得。其它石刻如记事、题名、题榜等,大多数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 |
独秀峰石刻 |
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市中心区“王城”内。现存石刻136件, 均为摩崖。其中唐代2件, 宋代7件, 元代3件, 明代34件, 清代70件, 民国6件, 无年代可考及佚名的14件。有记事、题诗、题榜、题字、书刻名作、绘画等类。石刻分布在山的四周,南麓太平岩及西面登山道至山项一带,以读书岩周围较集中。
宋代以前的,基本在东南麓读书岩。最早是唐建中元年(780)郑叔齐的《独秀山新开石室记》,认为“独秀峰”的名称来自颜延之“未若独秀者,峨峨郛邑间”诗句。宋绍兴二十四年(1154)吕愿忠的《读书岩题诗》,有“赋才晋宋多夷旷”句,表示对颜延之被贬到这边远地方的不平。宋嘉泰元年(1210)王正功的《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》,首次道出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这一脍炙人口的名言。读书岩旁还有元代元统二年(1334)刻的《广西道平蛮记》。
明代,独秀峰为王公贵族盘据,成为靖江王府内院,这时期的碑刻,多为奉承献媚、清赏游玩之作。明亡,清朝将靖江王府改为广西选拔举人、进行乡试的贡院,这时,名人雅士云集,对独秀峰之独钟奇秀,吟咏连篇,佳作迭起。如袁枚、李绂、吕璜等人的作品,无论从文学角度或书法角度品赏,都胜于前朝。独秀峰石刻中题榜特多,楷草隶篆俱全,其中著名的有黄国材的“南天一柱”、王豫的“秀夺群峰”、张祥河的‘紫袍金带”等。书刻名人作品中较重要的,有马秉良所书《白石神君碑》、李秉绶所刻倪元璐“小蓬瀛”、许汝霖等跋刻郭司经“福”字、张联桂刻慈禧太后“寿”字等。 |
虞山石刻 |
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。分布在桂林市虞山公园 内的虞山及韶音洞内。现存摩崖石刻65件。相传舜帝南巡曾游此山,东晋时在山南麓建虞帝庙。其摩崖石刻多为歌颂舜帝、赞美风景、修建亭阁、保护文物等方面内容。现存最早石刻为唐建中元年(780)的《舜庙碑》,由韩云卿撰文,韩秀实隶书,李阳冰篆额,是桂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。宋淳熙三年(1176)由朱熹撰文、吕胜己隶书、方士繇篆额的《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》,俗称"四夫子碑"。元至正年间刘杰撰《帝舜庙碑》、清沈秉成撰《重修虞帝庙记》等,均记载了有关虞帝庙的兴衰和教化作用。此外,宋代方信孺的《古相思曲》,明代周进隆、曹学?、谢少南,以及清代郝浴、查礼、张联桂、谢启昆、李秉绶的诗文绘画,都具有较高的历史、文学、艺术价值。 | |
|